2025 年 8 月 5 日上午 9 点 10 分,广岛大学霞校区的施工机械突然发出刺耳的金属摩擦声。当工人扒开 60 厘米深的泥土,一枚长 60 厘米、锈迹斑斑的圆柱体静静躺着 —— 这是三个月内,这片土地第二次吐出战争的遗物。5 月发现的那枚更大,90 厘米长的弹体上还保留着日军军火的专属印记。而这片工地的地下,曾是二战时期日军陆军兵器补给厂的心脏,从这里运出的弹药,曾倾泻在亚洲多国的土地上。
一、地理伤疤下的双重记忆
广岛大学霞校区的地图上,施工点恰好位于当年军械库的弹药储存区边缘。考古学家在附近土层中发现的铁轨残段,证实这里曾有专用线连接广岛港 —— 那些未及运出的弹药,连同美军轰炸的遗留物,共同构成了这片土地的 "地下军火库"。
日本陆上自卫队的排爆专家穿着厚重防护服靠近时,动作被形容为 "在火药桶上绣花"。他们必须先确认这枚 60 厘米长的物体是否保留着引信 ——5 月发现的 200 公斤炮弹就因完整信管存在,迫使校区紧急停课并疏散周边居民。这种紧张并非多余:仅 2024 年,日本就处理了 1200 枚未爆弹,而冲绳嘉手纳基地 6 月的爆炸事件,证明即使过了 80 年,这些 "沉睡的炸弹" 仍可能苏醒。
广岛的特殊之处在于它的双重战争记忆。1945 年 8 月 6 日,"小男孩" 原子弹在这座城市引爆,造成 14 万人死亡;但较少被提及的是,霞校区所在的陆军军械库,正是支撑日军侵略的重要节点。如今,和平纪念资料馆的焦黑校服与施工工地的未爆弹,构成了历史认知的两面镜子。
二、被选择性遗忘的 "弹药地图"
当排爆车将这枚疑似未爆弹运往自卫队演习场时,广岛大学历史系教授松本正明正在课堂上展示一份 1944 年的军械库分布图。图中清晰标注着 "24 厘米炮弹储存区",与此次发现地点完全重合。"我们花了 30 年才拼凑出这些档案,而政府从未系统性排查过。" 他的话语指向日本处理战争遗留问题的结构性缺陷。
对比德国的做法更显讽刺:柏林每栋老建筑动工前,都必须核查二战轰炸档案,政府网站可查询所有已知未爆弹位置。而日本直到 2024 年,才在冲绳试用新型防爆容器处理未爆弹,且拒绝公开 70 万枚化学武器的完整埋藏图。这种差异在数据上体现为:德国每年未爆弹引发事故不足 5 起,而日本平均每月就有 40 起相关紧急处置。
社交媒体上的反应更耐人寻味。广岛学生在 #未爆弹话题下多表达 "恐惧",却鲜有人追问这些弹药的历史渊源。正如市民田中惠子所说:"我们习惯了把自己当作受害者,却忘了这里也曾是加害者的武器库。"
三、拆弹之外的未竟之业
此次事件中,广岛大学附属医院虽照常运转,但施工方透露,新校舍建设可能因此推迟半年 —— 这已是该项目第二次因未爆弹停工。这种延迟在日本并非个案:名古屋 2024 年因 250 公斤美制炸弹疏散 3700 人,东京奥运会场馆建设也曾挖出 100 枚炮弹。
技术进步似乎难以追赶历史欠账。自卫队最新防爆装置能承受 200 公斤当量爆炸,但处理一枚炮弹仍需 20 分钟,且全日本专业排爆人员仅 320 人。而中国无人排爆机器人已能在复杂地形作业,效率是人工的 5 倍 —— 这种技术代差的背后,是对待历史遗留问题的态度差异。
当夕阳照在霞校区被封锁的工地,那块刚被翻动的泥土格外刺眼。80 年前的战争早已结束,但它留下的 "定时炸弹" 仍在影响着现代生活。正如和平纪念馆前的石碑所刻:"遗忘比爆炸更危险。" 或许真正需要拆除的,是那道不愿正视历史的认知壁垒。
【互动话题】
战争遗留物该如何与现代生活共存?
A. 技术清除优先,加快排查进度
B. 历史教育同步,让民众了解全貌
C. 国际联合处理,建立跨国档案库
久联优配-线上正规配资-配资炒股首选网站-网络配资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