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逼至鸭绿江,彭德怀受命出征。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随后,美国出兵侵入台湾海峡。同年10月,美国无视中国一再警告,指挥“联合国军”越过朝鲜“三八线”向北进攻,将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并对我边境城市安东(今丹东)狂轰滥炸,直接威胁我国东北边境的安全。
美国战火烧至鸭绿江畔
同年的10月1日,彭德怀出席了西安举行的建国一周年的庆典大会和阅兵盛典。夜晚,以西北军政委员会主席的身份,他主持了国庆宴会。宴会上,他即兴发言道:“在共产党的英明领导和毛泽东主席的智慧指引下,我国各民族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紧密团结,四亿七千五百万英勇而勤劳的中华儿女,必将共同把我国建设成为繁荣昌盛的强国。”
在同一天,“联合国军”擅自越过“三八线”,大规模入侵朝鲜。彼时,“联合国军”在南朝鲜已经集结了超过35万地面部队,麦克阿瑟向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发出了“最后通牒”,要求朝鲜人民军“放下武器,停止战斗,无条件投降”。对此,金日成首相紧急召集中国大使,正式向我国政府提出了出兵支援的恳请。
敬爱的毛同志:
……我们必须下定决心,攻克所有困难,绝不容忍敌人将朝鲜殖民地化、军事基地化!我们誓言不惧任何牺牲,誓将最后一滴鲜血挥洒在为朝鲜人民争取独立、解放和民主的斗争中!我们正全力以赴编制和训练新的师团,将十数万部队集结于作战优势之地,动员全国民众,准备进行持久战。当前,敌人趁着我们身处危急关头,不给我国留任何喘息之机。若敌人继续北犯三八线以北地区,单靠我国自己的力量,实难渡过这一危机。鉴于此,我们恳请您给予我们特别的支援,即在敌人北犯三八线以北之际,我们迫切期望中国人民解放军能够直接出动,援助我国军队并肩作战!
10月2日的午后,毛泽东主持召开了中共中央书记处的会议,会议议题聚焦于朝鲜半岛的紧张局势以及我国是否应派兵介入的问题。毛泽东强调,派遣军队支援朝鲜已刻不容缓,他坚决主张我国应出兵朝鲜。考虑到林彪因病婉拒了率军入朝的任务,毛泽东提出,应由彭德怀将军担任统帅,出征朝鲜。
10月4日,彭德怀正在西北军政委员会会议室主持一场厅局以上干部的会议,议题聚焦于大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上午10时,一位来自中央办公厅的同志悄步走进会议室,低声告知:“毛主席紧急召见,请您即刻前往北京参加会议……”
因时间紧迫,彭德怀指示秘书携带三年经济恢复计划的草案,急速登机。自此,彭德怀挥别了古都西安,启程前往北京,继而又投身于战火连天的沙场……
于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彭德怀明确指出,派遣军队的行动实属必要。
1950年10月4日,下午4时左右,飞机缓缓降落在北京南苑机场。彭德怀步伐坚定、神态从容地走下舷梯,随即登上了中央办公厅派来的深色轿车,径直驶向中南海的颐年堂。
此刻,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正就出兵援朝一事展开讨论,会场内争论激烈,双方意见各执一词。彭德怀虽刚抵达会场,尚未急于表达己见,然而在他心中,早已坚定了出兵援朝、拯救朝鲜的信念。
10月4日晚,北京饭店309房间内,彭德怀神情严肃,在地毯上来回踱步。在朝鲜半岛危在旦夕的严峻形势下,面对朝鲜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请求,中国是否出兵援朝作战的紧迫问题,以及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多数领导人不同意出兵朝鲜的情况,在他的脑海里久久萦绕着。已近午夜,他依然无法入睡,把被褥从床上搬到地毯上。他在不眠中,耳边一遍遍地回响着毛泽东的声音:“你们说的都有理由,但是别人处于国家危急时刻,我们站在旁边看,不论怎样说,心里也难过。”
彭德怀把毛泽东的话,反复念了几十遍,他体会到这是一个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相结合的最高指示。美国占领朝鲜,控制台湾,现在与中国隔江相望,不仅威胁东北,还威胁到上海、华东,美国侵略者就是一只要吃人的老虎,什么时候吃,决定于它的肠胃,向它让步是不行的。它既要来侵略,我就要反侵略。不同美帝国主义见个高低,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也是困难的,抗美援朝战争早打比晚打好。因此,他认为出兵抗美援朝是正确的、必要的,而且是迫不及待的。他坚决拥护毛泽东的这一英明决策。
“主席,您对我性格的了解甚深,请不必多虑,我会遵从中央的决策。”毛泽东深深地吸了一口烟,然后语重心长地说:“彭老总,你能在中央面临困境时,坚定地支持并服从中央的决定,我如今可以安心了。”
10月5日的午后,彭德怀在参与有关派遣军队支援朝鲜的政治局会议讨论时,发表观点称:“出兵朝鲜之举实属必要,即便付出代价,亦不过是推迟解放战争的胜利数年。一旦美军驻扎于鸭绿江沿岸或台湾,它们随时都能找到侵略的借口。因此,我们此次参与抗美援朝,守护家园,势在必行,必须参战。”彭德怀的这番言论引起了与会者的广泛关注。
毛泽东挺身而立,语气坚定地表示:“我们参与这场战争所面临的困难无疑是巨大的,然而,朝鲜乃我国的友好邻邦,我国人民绝不能坐视美国侵略者对它进行无理的践踏而袖手旁观。正如唇亡齿寒,家破人亡。”
会议最终敲定了彭德怀率军参加抗美援朝的战斗部署。毛泽东对彭德怀赞誉道:“良将难得,你彭老总却总能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展现英勇。”
彼时,彭德怀已年届五十二。为党与人民的福祉,为国家与民族的未来,他尘未沾衣,再次临危受命,领军出征,投身抗美援朝,誓死捍卫家园与祖国。
彭德怀虽已做好马革裹尸的壮烈准备,然而面对身旁的幼子,他的眼中却流露出了难舍难分的深情。
又一个漫长的夜晚未曾入眠,秘书目睹平日里罕见的彭德怀点起一支香烟,心中便明了定有重大事宜将至。彭德怀向秘书交代,待天明之后,需为他侄儿侄女所在学校通个电话,请他们放两天假,因为他渴望能够与孩子们相聚。此刻,彭德怀已做好最坏的准备,在即将踏上抗美援朝战场的边缘,他的心中不禁浮现出身边的侄儿侄女。
彭德怀,湖南湘潭人士,自幼家境贫寒,家中兄弟三人,他排行老大。彭德怀与两位弟弟感情笃厚,在兄长的感召下,两位弟弟亦投身革命。抗日战争爆发之际,其长弟彭金华、次弟彭荣华于1940年10月英勇捐躯,两位弟弟身后留下八名子女。彭德怀视这两个弟弟的子女如同己出。新中国成立之后,除了长女已嫁为人妇、长子彭起超在抗战期间投身八路军之外,彭德怀将居住在故乡的其他六个侄儿侄女接到北京,让他们得以接受教育。
1950年10月6日,彭德怀出席了由周恩来副主席主持召开的军委扩大会议。会上,针对志愿军入朝作战的具体方案、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后勤补给策略以及干部的抽调与指挥机构的组建等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并对出国参战的相关事宜做出了重要决策。
夜深时分,彭德怀抵达北京饭店,终于与在北京求学的侄儿侄女们相会。见到这群可爱的侄辈,他脸上洋溢着喜悦,俯身细看,轻抚每一个孩子的脸颊,唤起他们的小名。孩子们见到伯伯,亦兴奋异常,纷纷向他述说自己的学业与生活点滴。他们仅知伯伯来京参加会议,却不知他们的伯父即将踏上抗美援朝的征程。
彭德怀深知此行至朝鲜,归期未卜,甚至可能永无归途。这些孩子,便是他心中对家的思念,对亲情的眷恋。他叮嘱孩子们要努力学习,将来为新中国贡献力量。同时,他还要求他们时常给母亲写信,牢记母亲的养育之恩。他亦明白,在这温馨的相聚之后,他将卸下这份牵挂,为了国家的利益,毫不犹豫地投身抗美援朝的战斗,与武装到牙齿的美国侵略者展开一场生死搏斗。
“咱们一起睡地毯如何?”孩子们欣然同意:“好,我们愿意和伯伯一起。”随后,孩子们齐心协力,将床上的被褥移至地毯,与敬爱的伯伯共度夜晚。
在寂静的深夜时分,窗外秋风阵阵,但北京饭店309号房内,一家七口却沉浸在暖意融融的睡梦中。孩子们与伯伯同卧于柔软的地毯之上,那份浓厚的亲情、那份温馨的氛围,以及伯伯的谆谆教诲,始终伴随着这些孩子们成长的脚步。
翌日破晓,孩子们便纷纷醒来。彭德怀将提前准备好的点心和糖果分发给孩子们享用。此外,他还特地购置了衣物、鞋袜及日常用品,为每位孩子精心挑选。那时,他心中早已做好了奉献一切的准备。
“伯伯,您要去哪里?是要回西安吗?”彭德怀眼中含泪,努力控制自己的情感,深情地告别道:“等你们长大后,自然就会明白……”
彭德怀合影侄儿侄女
领袖毛泽东特设家宴,为彭德怀举行饯别仪式。同时,他毅然决定让毛岸英一同随军出征,这一举动无不彰显出领袖深厚的家国情怀。
1950年10月7日,毛泽东决定在家中举办宴会,为彭德怀举行饯行,并借此机会与他商讨具体战略部署。自从将出兵朝鲜的重任托付给彭德怀,毛泽东内心也感到了一份安心。尽管对于战争的胜负尚无确切的把握,但这场战斗亟需彭德怀所展现出的敢于战斗、敢于拼搏的精神与勇气。
主席这次设家宴为他送行,究竟是要商讨哪件国家重大事宜呢?
“老彭,你我相识已有多少时光了?”
彭德怀沉思片刻,缓缓说道:“追溯至1928年,我率领红五军踏上井冈山与你相聚,至今已有二十三个春秋。”
毛泽东感慨道:“这23年,实属不易!每逢关键节点,总有你鼎力相助,此次朝鲜出兵,亦是你的英勇担当。”
彭德怀曾言:“主席的决策极其高明,面对抗美援朝之战,我国必须派出军队参战。”
毛泽东续言:“岸英有心投身志愿军,随你奔赴朝鲜前线,你身为志愿军司令,可否考虑收纳他为一名战士?”
彭德怀对于毛泽东的这一提议感到出乎意料。他凝视着岸英,语气坚决地表示:“不,不,不行!朝鲜战场风险极高,美国飞机的轰炸无处不在,你还是在后方为宜,参与建设同样是对抗美援朝的贡献啊!”
毛岸英略显焦急地说:“彭叔叔,恳请您接纳我。我在苏联期间曾担任坦克兵,并亲身参与了苏联的大规模反攻,直至柏林城下。父亲,能否请您为我美言几句?”
毛泽东轻松地表示:“老彭,你就收留他吧。岸英精通俄语和英语,你去朝鲜时,难免要与苏联人和美国人交流。再说,在这种关键时刻,我毛泽东的儿子若不挺身而出,难道要让别人的孩子去冒险吗?我已经决定让岸英随你一同出国,参与抗美援朝。他将是你的首位战士。”
彭德怀目睹毛泽东亲自送子赴战,内心深受触动,此事无疑彰显了毛泽东对他的深信不疑,以及他对抗美援朝战争必胜的坚定信念与决心。彭德怀对毛泽东表示:“我定当竭尽全力保障岸英的安全,但岸英须遵从我的调度,不妨留在我的司令部中担任翻译一职。”
毛泽东举杯高声说道:“好,就依你,岸英的事情就此敲定。”三只酒杯轻轻相碰,家国之情,尽在这一刻流露无遗。
图中展现的是1949年4月,毛泽东与子女毛岸英、刘思齐、李讷于香山的一张珍贵合影。
10月8日,毛泽东下令:
为支援朝鲜人民在解放战争中的抗争,抵制美帝国及其追随者的侵扰,捍卫朝鲜、中国及东方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我军东北边防军被改编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并迅速开赴朝鲜战场。与朝鲜同志并肩作战,共同对抗侵略者,力求赢得荣耀的胜利。彭德怀被任命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这一天,一个在新中国历史长河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军事术语——中国人民志愿军正式诞生。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受到了全球的目光,并在世界战争史上留下了永恒的印记。
1950年10月19日,彭德怀将军乘坐吉普车,首度踏过鸭绿江,引领部队踏上征程。
1950年10月15日,彭德怀乘坐专机返回沈阳,随即召集东北局与东北军区的相关负责人,传达中央政治局关于“出兵方案不变”的最终决策。当晚,他接见了朝鲜副首相朴宪永。朴宪永表示,金日成首相急切期望中国能够迅速出兵支援,并表示期待与彭德怀早日见面。鉴于战事紧迫,彭德怀当夜便与高岗、朴宪永一同前往安东。
10月16日,彭德怀将军与高岗同志在安东举办了一场针对师级以上干部的动员大会。会议中,他们传达了中央政治局于13日作出的派遣军队支援朝鲜的最终决议,并发表了激情澎湃的动员讲话。在讲话中,彭德怀将军深入剖析了朝鲜战场的最新局势,阐述了抗美援朝的深远战略意义,对种种错误观念进行了批判,并明确指出我军战胜敌人的优势条件以及应采用的战术策略。会议尾声,他向各军部队下达了最后的指令,要求各单位分级别召开干部战士的动员大会,即刻着手备战,准备奔赴朝鲜战场。
此次作战与往昔迥异,美国陆军、海军与空军协同作战,皆配备现代化武器装备,相较之下,我志愿军则主要依靠小米与步枪。异国他乡作战,对地理环境和民俗风情不甚了解,语言交流亦成难题,加之朝鲜战争的重创,我军所需的作战物资绝大部分无法就地获取,必须依赖国内补给。尽管前路困难重重,但他坚信,无论如何,都必须赢得这场战争的胜利。
10月17日下午5时,彭德怀接到毛泽东的紧急电报,要求他迅速返回北京进行商谈。电报中指示:“关于出兵的具体时间,建议待周恩来于18日返回北京向中央汇报完毕后,再做决定为宜。”次日清晨,彭德怀与高岗乘坐专机抵达北京,在听取周恩来汇报后,与毛泽东、周恩来、高岗等人共同商讨了出兵后的首阶段作战计划和所需采取的各项对策。最终,他们决定志愿军将于19日夜间开始分批进入朝鲜。
会议结束后,彭德怀受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之托,紧急草拟了一份致邓华、洪学智等人的绝密特急电报。
四支军队及三个炮兵师将遵循既定方案,向北部战区挺进。自明日夜间(19日晚)起,他们将从安东及辑安一线开始跨越鸭绿江。为了确保行动的保密性,渡江部队将在每日黄昏时分出发,至次日凌晨4时止休,并在5时之前完成隐蔽部署。
10月19日的清晨,彭德怀重返沈阳,午后抵达安东,随即向邓华、洪学智等将领传达了中央的作战计划及各军入朝后的具体作战行动。当日的傍晚,天空乌云翻滚,细雨如丝,江对岸时不时传来敌机的轰鸣和爆炸声,志愿大军雄壮地集结在鸭绿江畔,只待一声令下便开赴战场。17时30分,彭德怀下达了出发的指令:“出发!”他带领一名参谋、两名警卫员以及一部电台,乘坐吉普车率先穿越了鸭绿江。随后,中国人民志愿军首批入朝的25.5万将士,依次从安东、长甸河口、辑安等地,意气风发地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
此后,在彭德怀的英明领导下,中国人民志愿军肩负着崇高的使命,投身于波澜壮阔的抗美援朝战争。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他们为捍卫世界和平、抵御美帝国主义的侵略而英勇拼搏,一举戳破了美帝国主义不可战胜的幻象,彰显了国家的威严与军队的雄风,在世界反侵略战争的历史长卷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久联优配-线上正规配资-配资炒股首选网站-网络配资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