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浪如潮水般漫过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柏油路在烈日下蒸腾着细碎的涟漪,连风拂过树梢都带着滚烫的呼吸。
这般燥热里,心绪也似被炙烤得蜷缩起来,无端地生出几分烦躁。
而蝉,却在这炽烈的盛夏里,成了最热烈的主角。
它们栖于枝叶间,不知疲倦地将生命化作音符,清亮的鸣叫声此起彼伏,似要把整个夏天都填满。
那声音穿透燥热的空气,时而急促如骤雨打叶,时而绵长似溪流潺潺,在树影婆娑间编织出独特的夏日乐章。
千百年前,古代诗人早已将目光投向这些林间歌者。
他们听蝉鸣,或借其高洁自喻,或感怀身世际遇,在诗词的天地里,为蝉赋予了丰富的情感与内涵。
蝉声穿越时光,至今仍在文字间回荡,诉说着文人墨客们与夏蝉相遇时,心底泛起的那片涟漪。
1、《蝉》
虞世南〔唐代〕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连续不断的鸣叫声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蝉正是因为在高处它的声音才能传得远,并非是凭借秋风的力量。
这首咏物诗通过对蝉的姿态、习性、居所、鸣声的描写,赞颂了蝉的清高风雅和不同凡响的品德。
图片
2、《蝉》
王士祯〔清代〕
双树有鸣蜩,孤情伴寂寥。
自缘饱风露,不肯逐金貂。
路边两棵树上的蝉儿鸣叫不停,它们有着孤高的性情,甘愿忍受无限的寂寞。
只是因为已经饱餐了风露,所以从不追求显贵的生活。
此诗赞扬了蝉的高贵品格。诗句层层深入,写蝉实为写人,展示了诗人生活虽为清苦,但不愿阿谀奉承,向权贵拜谒的心志。
图片
3、《蝉》
李商隐〔唐代〕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虽悲鸣寄恨而无人同情。
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可是满树碧绿依然如故毫不动情。
我官职卑下,行踪飘忽不定,家园难返,故乡的田园也早已荒芜。
烦劳你的鸣叫让我能够警醒,我也是,家徒四壁,举家清苦。
全诗采用人、蝉对照的写法,着笔于两者的相同点,一改秋蝉在诗歌中只寄寓凄凉而缺乏内涵的意象特征,赋予秋蝉全新的形象,是咏怀诗中的经典之作。
图片
4、《蝉》
周馨桂〔清代〕
水清山暮听蝉鸣,岂有馀音到不平。
想得孤怀好高洁,餐风饮露最多情。
在清澈的水流边,傍晚的山林中,我聆听着蝉的鸣叫。这蝉声清脆悠扬,哪里会有余音回荡在不平坦的地方呢?
我猜想,这蝉定有孤高的情怀,追求着高洁之境。它以风为食,以露为饮,这是多么深情而超脱的生活方式啊!
此诗以蝉为吟咏对象,通过描绘蝉在清山暮水中的鸣叫,以及其对风露的依赖,赞美了蝉的高洁情怀与超脱物欲的生活态度。
图片
5、《蝉》
华岭〔清代〕
聒耳蝉声动客情,绿槐高唱早驰名。
三更饮露心原洁,一树迎风响自清。
嘈杂的蝉声惊动了远行的客人之情,它们在翠绿的槐树上高声吟唱,早已声名远扬。
在三更时分,蝉饮着清露,内心原本就纯洁无瑕;那一树的蝉迎风而鸣,声响自然清脆纯净。
此诗借蝉抒怀,通过描绘蝉在绿槐上高亢的鸣叫、饮露的习性以及迎风的清响,展现了蝉的高洁品质与自在风姿,也寄寓了诗人对高洁人格的向往与赞美。
图片
6、《蝉》
姜再恒〔清代〕
县庭白日静,寒蝉抱柱鸣。
噪噪久不去,如诉哀怨情。
县衙的庭院在白日里显得格外宁静,此时,一只寒蝉紧紧抱着柱子鸣叫。
它持续不断地发出嘈杂的叫声,久久不愿停歇,仿佛是在倾诉着内心的哀怨之情。
此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县庭中寒蝉抱柱而鸣的场景,通过其持续不断的叫声,传达出一种哀怨的情感。
诗人借蝉抒怀,或许是在借寒蝉之口,表达自己对某种境遇或情感的不满与哀愁。
【声明】图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立即删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久联优配-线上正规配资-配资炒股首选网站-网络配资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